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06 08:20:22
来源:工人日报

2020职业教育这一年:做好当“主角”的准备了吗?

字体:

  新业态新行业“喊渴”,人才培养跟上了吗?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新业态勃兴催生一批新职业,从2019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门陆续发布38个新职业,为劳动者打开更大的就业空间。

  不过,与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2020年,面对新业态新职业带来的人才培养命题,作为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院校如何作答?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聚焦和对接新职业的新诉求,精准进行专业升级。2020年初,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高职专业设置名录出炉,有的专业随着时代变化被“淘汰”,而有的专业则会成为高职发展新的宠儿。其中,新增备案专业3807个,涉及351个专业,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涌现出来的新需求、新业态,前十名中,上百所院校新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专业。

  这是整个职教地图的变化,如果仔细观察那一个个点,则能看到一所所学校为之付出的努力。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宁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机器换人,这促使当地职业教育积极变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设立机器人专业,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与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合作,进行智能制造产品、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在多次研讨后,重庆运输职业学院撤销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产品艺术设计等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的专业,新增“智慧交通”“大数据技术应用”“社区管理与服务”等社会急需新兴专业。该校的小目标是,“即使行业发展再快,学生也不会与之脱节”。

  “如果去上海,我要去见李佳琦。”去年5月,在一次职业教育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的这句话,可谓代表了职业教育界拥抱新业态新行业的迫切心态。

  “办职业教育要从整个产业变化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出发,去思考如何办教育,才能不滞后于产业,培养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人才,甚至起到引领作用。”一位职业院校掌门人的话道出面对新经济业态教育者在培养人才层面的深度思考。

  新职业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在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对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职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职业教育联盟。还有不少与新业态新职业密切相关的公司、互联网平台,联合职业院校,构建以智能化、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新型培训模式。

  2020年,是职业教育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需要,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之年。不过,职业教育并不是被动地回应产业需求,也在一直助力新经济新业态的成长。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一家机器人制造车间:2020年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班组的12个成员在4个操作台忙碌着,他们要把每个操作台上近200个大大小小的配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本体。这12名工人中一半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数据显示,去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18.34万台,同比增长21%。这其中就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一分贡献。

  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技术业态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规范,在规范中引领。但是,目前职校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小的困难:专业建设不系统、不衔接、不匹配、不现代等问题凸显,如工业互联网的9个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还不到40%。

  日照一家职业院校校长讲道,“像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专业,虽然很关注,也打算开设,但困境是缺乏师资,也缺乏相关企业的支持。”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职业院校都遭遇类似的困境。

  此外,不少职校纷纷增设新专业,却让增设专业过于集中;学生所学相对企业一线需求明显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产业升级步伐,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精准对接新职业人才缺口,职业院校在致力于找准坐标,进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人们期待职业教育学校、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新生态,为新职业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从而带动更多劳动者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更过硬的技能,拥抱新业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096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