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18 10:05:37
来源:光明日报

[职通车]留下还是离开?梦想不是“单选题”

字体:
 
  2.海阔凭鱼跃:人才“下沉”、机遇上升

  记者:长远来看,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地区就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赵忠:当前,我国不同城市和区域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优势上的差异逐渐明显,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也日渐差异化,为毕业生就业拓宽了选择空间。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质推进,也为毕业生到非特大城市就业生活创造了更好条件。

  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本质上是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过程。如果有更多毕业生选择到二三线或更基层地区就业,将有利于全国人才分布的优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转型,促进我国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更加平衡发展,从而孕育更大的生机活力。

  李长安:过去很长时间里,大学生到一线城市就业,是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但大量大学生聚集在一线城市,容易使劳动力市场产生“拥挤”现象,一方面减少人才在一线城市得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机会,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如今,大批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时目光放远。随着他们的“下沉”,许多二三线城市、基层单位的人才结构得以改善,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对于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毕业生个人而言,这种选择能够突出个人的知识价值,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3.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固巢养凤”

  记者:这些年,不少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了优惠政策,让人才看到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当然,也要看到一些离开“北上广”的人又因频频受挫而重返故地。您认为,要让“下沉”的人才留得住、发展好,还存在哪些“肠梗阻”,又该怎样革除积弊?

  李长安: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从落户到工资职称、从住房到养老医疗等,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来本地工作有一定吸引力。

  但事实上,仅有这些远远不够。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发展环境,这才是留住人才的“王牌”。同时还要看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已经由过去对待遇、户口等的追求,转变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关注。因此,各地引进人才时不能仅停留在待遇、落户等层面,更要着力营造适宜人才发挥作用、得到成长的环境,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固巢养凤”。

  赵忠:不少城市的人才政策与发展环境存在突出问题: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未能成为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用人主体缺位严重,导致政府行为替代市场机制的现象时有发生;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沟通不畅,政府宏观政策与企业微观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匹配;各地人才政策严重趋同,与当地自然禀赋、发展水平等衔接不足,削弱了政策因势利导的作用。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政府而言,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好人才和企业的服务工作,成为连接人才和企业的纽带。吸引人才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得好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帮助人才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安居要在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乐业要通过制度设计创造公平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以活跃的经济涵养人才。(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耿建扩、王斯敏)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09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