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23 20:17:54
来源:新华网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是“把根留住”

字体: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近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举办“全面发展 个性聚焦 奏响未来教育凯歌”——转型10周年主题交流活动,通过校园参观、主题座谈等活动,全方位展现了这所学校十年来的转型成果。

  作为“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第一批实验学校、“海淀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国际教育转型路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学情、满足中国家庭国际化教育需求的道路。

  “全人教育”,培养独具个性的人

  在学校教室的置物架上,不仅有主题多样的故事绘本、丰富的课外读物,还随处可见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

  教学楼里,音美书法科学影视等特色教室一应俱全,篮球、足球、跆拳道、击剑、武术等体育活动区域和设施也齐全完善,走廊、教室、休息区等空间精细设计、相互贯通配合。

  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有包括外教在内的3名老师,他们的办公桌更是直接设在班级中,“包班”授课,全天候陪伴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

  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的渗透。“全人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充分利用每个孩子的优势,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以促使其成为完整的个体和最好的自己。

  据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介绍,在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十年间,学校为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做了很多功课。

  为了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学校研究各年龄段学生差异,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不同的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发现独具个性的“人”。小学阶段实行“全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学科融合,开展主题教学,护航儿童全面发展;初中开始“选课走班”,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爱好,选择不同课程及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高中实行本土化、个性化学习模式,引进国际课程、教材与管理模式,根据学生学情合理调整,实现了国际课程本土化;导师制设置下,导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诊断,提供个性化辅导。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独具个性的人,”范胜武校长说。“一桌大餐需要办得色香味俱全,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让顾客吃得有滋味,这才算一桌好菜。教育也只有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需求,使之具有选择性、差异化、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这才算好教育。”

  “中国灵魂、国际视野”,把根留住、迈向世界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秉承“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范胜武表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把根留住”。“踏出国门的中国学子要充满自信、跻身国际舞台,就必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国灵魂来支撑。”学校希望培养的,是将来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复兴做贡献的人才。

  在办学中,学校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由此,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教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他们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将来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12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