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0/ 12 09:59:29
来源:中国妇女报

[亲子育儿]事无巨细“高控制”易致孩子“心伤”

字体:

  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这是10月10日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数据。10月10日也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心理专家提醒,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化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良方”,面对青少年的一些“小情绪”,家长如果能够早识别、早干预,就能防患于未然。

  事无巨细的唠叨管教让家长越位,“高控制”家庭易忽略孩子心理需求

  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北京朝阳区一家心理诊所的儿童会诊室,儿童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专家、茶壶心理创始人尹建民指着满满一架子沙盘玩具告诉记者,前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通过在沙盘上选择和摆放这些形形色色的玩具模型如植物、动物、房屋、汽车等,来“投射”他们的情绪、愿望、性格。

  小米(化名)是一名四年级学生,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现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控制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小米第一次设计沙盘,整个沙盘上摆满了坦克、刀枪、骷髅头,整个色调非常灰暗,几乎不留空间且杂乱无章。”尹建民告诉记者,从沙盘投射可以看出,小米选择了“战争场景”,潜意识里带有攻击性,并且逻辑混乱没有布局意识,这也是“高控制”家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共性。

  “很多人认为‘高控制’家庭就是父权高度集中,多伴以强制命令、高度约束、绝对服从为教养原则,甚至出现暴力方式。但实质上目前普遍是‘父职缺席’,母亲唠唠叨叨、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教和苦口婆心的劝诫,是当下“高控制”家庭的特殊形态。” 尹建民解释说。

  记者了解到,因为父亲经常出差,小米主要由奶奶和妈妈带大,妈妈体贴又强势的教育方式,无时无刻不渗透进孩子的成长中。比如,孩子想穿一双鞋,可妈妈觉得这双鞋不耐脏而不停劝说孩子;孩子想吃一道菜,但妈妈觉得太油腻要求孩子吃更有营养的菜……

  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爱的旗号,实质上忽略了孩子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尹建民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在这种“高控制”下,孩子的表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婴幼儿时期是认同并习以为常,但进入青春期后独立自主意识逐渐显现、叛逆情绪滋生,孩子会“排斥”家长的规划和安排,对家长依然强势的态度表现为隐忍、反抗或冷漠、无视,到最后,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4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