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02 22:23:40
来源:新华网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加强一流基础学科建设 支撑高水平的教师教育

字体: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闫雨昕)12月2日至3日,以“守望未来 智教之道”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四大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前瞻教育发展之势,研判教育改革之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日上午,高等教育分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围绕“培养一流基础学科人才 实现高质量特色发展”主题展开,在对话中,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介绍说,“首师大办学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育才,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以高标准学校效能服务高标准首都发展。”

  我国教育现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培养拔尖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在本土获得与国际接轨的深造条件,是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热点课题。孟繁华认为,可从四个要素入手,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手段。第一,国际化教师。“教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水平,在此前提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要素。”第二,国际学生。“国际留学生、交换生项目尤为重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国际化学习成长环境,促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第三,国际化课程。“对接国际背景进行课程的设计、知识的配置以及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第四,国际化成果。“取得国际化的成果至关重要,我们既要走出去,争取让中国的课程成为国际的标准,又要引进来,有效地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这是一个基本思路。”

  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教育目标设计的质量,高校应该如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培养一流的基础学科人才呢?对此,孟繁华提出遵循三点指导思想。一是觉察与反思。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既往习得知识的不断反思批判,提升其敏锐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和问题的觉察能力;二是跨界与混搭。根据教育部对交叉学科建设的指示调整学科布局,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上全面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强调“一人一艺一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是回归与原始化。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可能形成思维定式,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基础学科建设应该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本领,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高校毕业生留守基础学科研究与投身热门行业待遇差别较大,高校和社会亟需做出相应努力,促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孟繁华介绍,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一半以上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首师大的基础学科支撑作用非常显著,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而且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首师大的招生分数连年提高,生源质量不断优化。在对话的最后,孟繁华表示,“首师大一肩挑着高等教育,一肩挑着基础教育,办好首师大一举两得。未来我们仍然坚持‘首师大姓师’的办学基本定位,坚守师范阵地,为国家持续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

【纠错】 【责任编辑:郭亚丽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7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