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守望未来 智教之道”为主题,聚焦今年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前瞻教育发展之势,研判教育改革之策。论坛期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昊接受线上采访。以下是本次采访的精彩内容: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昊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校情况?
任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建校以来,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办学理念,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学校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办学优势,坚持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在管理机制、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上不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50000余名毕业生,历年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0%。
学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
任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从2000年建校起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在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我着重讲一下特色专业建设方面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构建五大特色专业集群。学校基于中国IT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紧密把握市场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聚焦“泛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对应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构建了“计算机与软件类、智能与电子工程类、数字艺术与设计类、信息与商务管理类、健康医疗科技类”五大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积极发挥专业集群对教育资源的汇聚效应,形成专业间、专业集群间协同发展的格局。
2.紧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及辽宁省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工程、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及战略新兴专业。并充分依托产业办学优势,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建设,使专业建设深度融入和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了具有东软办学特色的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新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及教育资源支撑。
3.大力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数量位列全国民办高校前茅。学校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改革,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式建设,大力开展一流专业建设。
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规划?
任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教育变革,学校抓住数字时代机遇重塑教学新形态,建设万物互联、智慧感知、虚实结合的新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学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升级优化办学条件,2021年,集数字化、智慧化及现代化于一体的博川校区和毗邻软件园校区东侧的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优化、更新质量标准,加强教学大数据在教学运行、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应用,持续完善“三全”育人、实施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围绕课程目标科学设计评价数据的构成、类型、评测方式、分析模型,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开展有效的基于学生行为数据的精准分析与科学评价,进而形成对专业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支撑,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