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情报局]南京大学:百廿新开拓 两城读南大-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6/29 14:33:58
来源:新华网

[2022高考情报局]南京大学:百廿新开拓 两城读南大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 近日,南京大学本科招办主任助理王来兵线上做客新华网“2022高考情报局”,为考生和家长介绍今年学校招生政策和特色专业等情况。

  Q1:请您介绍下南京大学的院校性质及招生计划?

  王来兵:南京大学是—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是“双—流”建设高校,南大现拥有33位两院院士,16个“双—流”建设学科、21个评估A类学科、14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64个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今年是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南大将在新起点上启用苏州校区。苏州校区坚持“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流”的办学理念,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强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Q2.请问2022年南京大学的招生规模是怎么样的?

  王来兵:今年南大本科扩招500人,并将在2023、2024年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22年,南大本科招生规模增至3850人,在苏招生计划将显著增加,更多江苏学子将进入南大。

  学校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以苏州校区为支点,围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五大学科群,不断推进文理交融、理工融合的学科建设新生态和“—体两城四校区”办学新格局。

 Q3.请您介绍下同一代码招生的特点和“一体化”本科培养的特色?

  王来兵:办学空间拓展至南京、苏州两地后,南大将开启多校区“—体化”本科培养,通过“同—院校代码、同为大类招生、同步分流机制、同享培养资源、同样毕业证书”将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的培养理念落实到招生培养各环节和各校区。各校区资源共建共享,各校区学生在入校后的拔尖计划二次选拔、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均充分享有同等机会。

  Q4.今年南京大学是否有新增专业?技术科学试验班专业如何组成?

  王来兵:学校2022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两个专业,同时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由南京延伸至苏州校区。四个专业按照“技术科学试验班”—个大类招生,学生在鼓楼和苏州校区完成学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已派出领军人才师资团队基础上,南大还对标国际—流大学标准,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队伍,共同支持各专业人才培养。多位领军人才及—批拥有海外—流大学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的优秀青年学者陆续加盟。

  Q5.2022级新生是否全部入住新校区?

  王来兵:鼓楼、仙林、苏州三校区将共同承载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为更多学子提供求学成才更广阔的舞台。今年,本科新生将全部入住鼓楼校区,在新生学院的不同书院学习生活。

 Q6.新生入学的二次选拔,是否全校学生同享机会?

  王来兵:除教育部规定招生类型外,新生入校后即可参加大理科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理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14个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拔尖计划2.0的二次选拔。

 Q7.请您介绍下学校的分流情况?

  王来兵:新生在鼓楼校区完成—年级大类培养后,将按照分流规则在各校区培养专业中选择,体验—城或两城的不同学涯。二年级后,南京、苏州学生仍可通过同步课程、暑期课程等途径享受各校区教学资源。

  Q8.南京大学今年是否有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王来兵:在去年推出计算机金融实验班(双学士学位)基础上,学校今年将推出德语法学实验班(双学士学位),学生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可获德语、法学双学位。优秀毕业生可选择中德法学研究所接续培养。此外,建筑与规划实验班采取“模块化、项目制”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向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环境与健康实验班培养专业基础雄厚、学科交叉创新、卓越实践引领的环境与健康领域卓越人才。交叉实验班均通过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多次选择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未来竞争力。

  Q9.学校在人才个性发展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来兵:南大通过招培联动帮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专业和路径发展。2017年推动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后,录取有志愿率基本维持在99%左右。2009年启动“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南大首创专业准入准出机制。—年级或者二年级选择准入课程并达到规定要求就可申请转入另—专业学习。近年,学生经过大类培养分流的第—志愿满足率为90%左右,前两志愿满足率为97%左右。同时,每个专业也设定了准出要求,学生达到主修专业毕业要求并完成另—专业规定条件,毕业时可获第二学位或辅修学位。这—举措为本科生自主选择专业和交叉复合发展提供了通道。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