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复兴的巨匠”系列报道之三:焊接人才的多面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06 09:56:35
来源:新华网

“守望复兴的巨匠”系列报道之三:焊接人才的多面手

字体: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职业教育体系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守望复兴的巨匠》系列报道遴选了相关典型人物,讲述职业教育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故事。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 穿上工服,他是埋头苦干、辛勤奉献的“全国劳模”;换上正装,他是精益求精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实训基地主任。三十六年,王文山始终奋斗在职业教育一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技术难题,他的人生,如同电焊下的火花,平凡,却又照亮了许多人。

 用一双手 接起代际间的技能传承

  王文山对焊接这门技术,并不陌生。

  父亲是一名电焊工人,母亲是劳模炊事员。那时的父母在王文山眼中是全能王,家里缺什么东西就自己动手做,东西坏了就自己动手修。王文山从小就受父母影响,耳濡目染,“好像打小就有这种爱动手,爱干活的劲儿。”

  1987年高中毕业,王文山进入工厂,真正站在了焊接这个岗位,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焊接这一门技术。

  “一开始并没有师傅带,得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刚进入工厂的王文山只能从一些普通的活计开始,就这样,在接下来的36年里,王文山和这门技术紧紧焊在了一起,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成长为有口皆碑的“全国劳模”。

  巧用新招在难题中突围

  “有一年,设备故障影响到生产,我提出用焊接的方法进行维修,一开始大家反对,因为当时没有人用焊接修过。后来我们商量,机器保持一个月正常运转算成功。”就这样,顶着压力与质疑,王文山在困境中突围,不但修好了设备,经过他的维修,相关的设备一年都没有再出现问题。

  修,永远只会是被动地迎接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自己成为出题人。王文山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攻坚克难。近年来,王文山累计完成6项技术攻关,为企业节约资金7800余万元,填补了多项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pagebreak

  启发更多同学自主学习潜心钻研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自身的荣誉可以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国家培养了我们,咱们也要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王文山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发挥劳模作用,不仅长期奋战在一线,还以身作则站在教育前线。

  作为老师,课堂上的王文山是谆谆善诱的启蒙者。面对现实工作环境中越来越强的理论需求,以及知识更新频率日新月异的趋势,王文山深知,只有自觉投身学海,像植物扎根一样探求哲理,像海绵吸水一样增长真知,才能启发更多同学自主学习,养成潜心钻研的好习惯。为此,王文山结合经验开发了焊接实训项目30余项,还独创了一套“五步教学法”和“五度操作法”,不断探索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方式方法。

  课下,王文山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比赛,做科研项目,搞创新申请专利,他带领的学生多次在焊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所带领的团队也获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从教13年,王文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些学生如今也耕耘在职业教育这片沃土,犹如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焊接校企之间双向桥梁

  作为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育人,更要懂得如何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王文山最大的愿景就是要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打造成优质品牌,吸引更多的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技术、愿学技术、喜欢技术。

  王文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调研,到学生中去体察学生,用实际行动靠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提升办学质量、提高优质职教资源供给。他积极面向周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帮扶,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提供优质的训练环境,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订单培养,总结焊接生产特色操作技法,创建焊接机器人操作技术、特种材料焊接技术等“菜单式”培训,开发了高级焊工、高级技师等不同层次职业资格培训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紧密的与社会焊接在一起。

  汗水沉淀从容,奋斗凝聚底气。王文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平凡岗位上写就非凡。三十六年,将焊接这一件事做到极致,他的付出也激励着每一个职教学子,将自身锻造成一块对国家有用的好钢。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