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吴建设:乐在“自讨苦吃”中-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27 22:28:54
来源:现代教育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吴建设:乐在“自讨苦吃”中

字体:

  吴建设的微信头像,是一幅个人漫画像,据说这是学生董秋思某次课后的神来之笔,他很是喜欢。画面中,笑容可掬的吴建设一手托书本,一边叮嘱学生:同学们,要多思考!黑框眼镜的上方,是一个不加修饰的、发量稀少的大脑门。与吴建设相熟的人看了都忍不住感叹:“这学生真敢画,老师也真敢用!”谁知吴建设听了,竟憨然一笑:“我倒觉得神形兼备呢!”他的这句话,直到采访结束,我才咂摸出真正的味道来。这幅击中吴建设内心深处的漫画像,更像是一幅人生的缩影图:画里融进了他为人师表的初心,也留下了他20年对英语教育教学孜孜以求的岁月痕迹。

吴建设微信头像

 “难干的事都能干好,很多事也就能干成”

  “大学老师要有深厚的积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让课堂丰富而深刻”。坚守这个理念,吴建设没有止步于在传统英语教学领域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拓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他进一步加强了对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这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自讨苦吃”,吴建设的解释是,“唯有如此,才能把最前沿的研究带给学生,才不会担心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实践经历,为吴建设将学术视角转向前沿学科——“神经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他得以深入研究语言的具体语音、字形、语义信息如何在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协调与加工,并有效回馈于课堂。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给自己找“苦”吃,教学之外的科研工作,吴建设同样将“吃苦”进行到底。《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一文出炉的时候,距离动工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6年。这6年,吴建设将所有甲骨文、金文、二十四史等,做了一个语言文字学的梳理,展现了汉语基本颜色词4000年来的演变框架。在常人眼里,这个浩繁的工程肯定困难重重,但吴建设乐在其中,觉得前人没有涉足的这项研究很有意义。

  “文火慢炖式”的科研,也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大量付出。研究遇到瓶颈时,吴建设总会不由自主地用前同事、一位老工程师的话安慰自己:“难干的事都能干好,很多事也就能干成。”他说,这句话一直影响着自己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并能从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出国留学语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同样耗费了吴建设6年的时间。这本专著,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外语学习者在出国留学语境下写作与口语技能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内的外语教学者利用这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

  但在收获一份份科研成果的时候,吴建设也随之失去了前额浓密的头发。对于这个遗憾,他笑着自嘲:“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努力过的证明,你们还年轻,没有脱发的困扰,所以更要多钻研。”pagebreak

  “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写论文拿学位”

  每年新招的硕士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吴建设就会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研究内容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逼”着他们完成至少10000字的文献综述。除了这个硬指标,他还会布置学生阅读指定书目,并对阅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或看法,并在组会上进行研讨。多名学生表示:“不认真准备的话,这个环节休想蒙混过关。”

  吴建设对学生的“狠”,一方面源于他对学生的严要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科需求使然。据他介绍,学生进来时,学科背景基本上都是文科底子,而神经语言学还涉及理工科知识,这个短板需要补齐。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科思维并非易事,那些在外语教学中不常见的SPM、MVPA、Matlab、Brainstorm、E-prime、SPSS等神经影像数据处理软件、编程软件以及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常常让学生们感觉“头大”。为了将学生引进门,吴建设在《心理学导论》《神经语言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中,就注意将基础统计知识、实验设计、动手能力、最新研究进展等融入进来。但即便是这样,学生们也难免遭遇“意外”。每当这时,吴建设就成了一个“召之即来”的“万能教师”。有时,学生的实验需要在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晚上12点前吴建设一般不会休息。有人不理解,觉得他自讨苦吃,而吴建设却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师生间的“患难与共”:“跨学科本身对学生就是挑战,你不拉他们一把,学生们真的很无助。”

  这种无助,学生林思慧在一个项目快结题时遇到过。那段时间,利用编程软件来分析数据让她“卡了壳”。了解情况后,吴建设有一天特意把林思慧留下来,在办公室一步一步地教她。“完成任务时天色已晚,看着老师疲惫的身影逐渐融入到初冬的夜色中,我忍不住掏出手机给远在海南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在北京,还有吴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我。”林思慧说,这一幕永远温暖着她。

  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吴建设还主动扩大“朋友圈”,多次带领学生前往中科院、北大、北师大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荷兰莱登大学等高校的前沿实验室学习、交流,拓展他们的眼界。因此有学生“吐槽”说,“跟着吴老师就是活儿多”,但后半句往往是一个转折,“不过收获的确也多”。pagebreak

  “跳出舒适区,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因为自己“乐于”自讨苦吃,吴建设也要求学生们主动跳出舒适区,挑战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李雨潼刚上大一时,对未来的发展有些迷茫,经过深入谈心,吴建设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她制定了“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申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李雨潼的方案在吴建设的指导下前前后后改了四稿。“其实这事儿不是老师份内的工作,但他鼓励我大胆尝试,每次写不下去求助的时候,不管多晚老师都及时给我提出意见或建议。”李雨潼说,自己在收获超越课堂和书本知识之际,再次深刻感受到了老师“召之即来”的付出。如今,即将上大二的李雨潼不光坚定了考研的努力方向,未来她也想做一名像吴建设那样的英语教师。

  吴建设的付出被同事郎建国看在眼里:“我发现吴老师特别会鼓励学生,他的学生后续深造的也比较多。”对于郎老师的赞许,吴建设认为自己只是帮助学生把人生的几个重要航道打通了,从而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有时候,学生们也会好奇老师的人生经历。每当这时,吴建设就会像朋友一样,给他们讲述自己从乡村少年到大学教师的成长史,告诉学生们一切皆有可能。对于老师亲手熬制的这碗励志鸡汤,学生们“百喝不厌”。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