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31 08:32:17
来源:新华网

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字体: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日前,第十四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基础教育分论坛首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内容总监商亮主持,对话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李迅、北京市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长明建平、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四位嘉宾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涵养科学精神等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针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熊永昌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中学、小学各教育阶段所承担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不尽相同,但也不是彼此孤立的,需要打破各学段间的壁垒,形成对创新人才发现、保护、培养、激励的完善机制,形成大中小一体化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中小学担负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任,学校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实行动态化、个性化的贯通培养方案,将大学、中学、小学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案有机衔接,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具备创新人才特质的学生提供成长的沃土。他举例,自己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发现,有的初二学生语文不一定能达到初二学生的平均水平,但数学已达到高二学生的平均水平。对这样有明显学科优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助力其优势学科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其次,要转变公平优质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对立的观念。班级授课制按学生年龄来分级分班,教师按中等程度来授课,能力相对较强和较弱的学生相应会存在吃不饱、跟不上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对后进学生的帮扶是教育公平,对拔尖学生的特殊教育是不公平,而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则容易被忽略。熊永昌表示,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潜能、都需要创新素养、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他们需要特色的、与之相呼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具备拔尖创新潜力的学生不是通过试卷或者学科来发现,而需要学校开设课程和项目让学生体验,从项目运行、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具备的潜力。他指出,近年来,一零一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具备拔尖创新人才特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沃土。这不仅回答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命题,也为教育强国贡献一零一智慧和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地方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针对“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话题,熊永昌表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在学校管理上,应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措施。他表示,北京市海淀区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每年投入力度大,为促进各学校发展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一零一中在机制和平台上为教师提供了完善的成长环境,大力营造“走进一零一,幸福一生”的生态环境。学校每年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给每位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师傅,为新老教师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让优秀教师的能力素养和才华成为助推学生成长的资源库。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熊永昌表示,科学教育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培养,其中科学思维是核心。这需要将科学教育作为重要阵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逻辑性、严谨性。目前,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为北京市初中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习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会,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拓展思维、大胆实践,助学生突破学科边界、在真实情景中提升知识和实践的创新能力。中学开展科学教育,一方面可以借助自然科学课程内的教学内容开展,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内容整合,比如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内容整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将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人文内容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升华科学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基教何为”的时代之问,熊永昌表示,学校是推动教育建设的重要主体,应该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助力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