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华网高考情报局|北京林业大学:11项优化举措 促进复合型、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7 10:24:18
来源:新华网

2024新华网高考情报局|北京林业大学:11项优化举措 促进复合型、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

字体: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刘芳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北京林业大学2024年的特色专业、招生及转专业政策、毕业生去向等相关情况。

  问题一:请您简单介绍北京林业大学的基本情况。

  刘芳: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也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

  问题二: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有哪些?今年是否有新增专业?

  刘芳: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现有6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林学、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地球科学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立足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对标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构建专业集群,着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事业。

  在“生态文化”专业群中,我校英语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商务英语、产品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心理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经济”专业体系重点研究产业生态化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其中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所包含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也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统计学等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标责任”专业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有研究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的环境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具体到进行废水废气废物三废处理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服务保障国家人居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的风景园林、园林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文明制度”专业体系重点研究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以及一体化生态修复、保护和监管制度体系。有保护动物和湿地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聚焦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为全国首家设立;有以环境法学教育为特色,聚焦国家生态文明法律和政策研究、法治服务的法学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态安全”专业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有学校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林学专业,有涵养水源、护卫国土资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有以森林生物学为特色、致力培养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生物科学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4年,学校新增数字经济专业,充分发挥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电子商务三大学科优势,以经济学为基础,注重与数字技术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切实服务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化举措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刘芳:2024年,学校在招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亮点共11项。

  一是新增数字经济专业。

  二是新增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023年获批的“生物技术+园艺双学士学位项目”为今年高考首次招生,围绕花卉生物育种,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

  三是新增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德语复合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精通德语和熟悉德语国家经济社会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

  四是新增生态环境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设立,为解决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实行双导师制,面向大二学生开展选拔。

  五是增设法学(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面向高考招生,立足国家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强化国内法律人才培养和国际法律事务参与,推行导师制,保研指标有一定倾斜(约30%)。

  六是日语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以日英双语并重为特色,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的日语应用能力。

  七是园艺专业全新升级。由观赏园艺方向向以观赏园艺为特色、以生物技术和生态理论为基础转型,深入对接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

  八是生物科学(拔尖班)招生计划数增加。将面向更多省份开展招生。拔尖班实施全程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机制,构建“3+1+X”的“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70%。

  九是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国家急需紧缺专业施行本研贯通制培养。学校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均在此列(拔尖班、基地班、梁希实验班等)。其中,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在生物科学类进行大类招生,实行滚动分流,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50%;7个梁希实验班(林学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类、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草业科学)在2024年继续主要通过高考招生,施行“3+1+X”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约40%。

  十是增设辅修专业(学位)。学校共开设20余门辅修专业,修完辅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且修完辅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

  十一是选考科目有调整。2024年起,学校多数理工农类专业的选考科目调整为物理+化学,部分专业要求选考生物或物理或地理,还有部分专业依然不限选考。建议考生结合今年的变化,做好报考准备。

  对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简单总结是“4211”,4个特殊班型,2类双学位项目,1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1批辅修专业。

  4个特殊班型:一是生物科学(拔尖班)、二是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三是梁希实验班,四是今年新开设的生态环境菁英班。

  2类双学位项目,一是校内双学士学位项目,为生物技术+园艺双学士学位。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UBC合作联合培养,有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两个专业。

  1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开设,进入这个项目的同学将共享两校优质资源。

  1批辅修专业(学位)。学校现开设20余个辅修专业(学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促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问题四:学校今年在招生政策以及录取规则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和变化?认可哪些加分政策?

  刘芳:录取规则方面,今年和往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1.调档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对于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服从专业调剂、体检符合要求的考生,原则上提档不退档。

  2.录取专业。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录取。若投档成绩相同,则按各省(区、市)确定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录取。如各省(区、市)没有明确的同分排序规则,则按照我校招生章程规定的同分排序规则执行。

  3.加分政策。对享受全国性加分政策的考生,实行“一加到底”的政策,在提档和录取进专业时均认可,但最高不超过20分(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除外)。

  4.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报不录”的政策,只录取报考该项目志愿并达到录取条件的考生,没有填报该项目的考生不会被调剂进此类专业中。

  5.体检要求。我校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根据专业(类)特点,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就业需求,我校对部分专业(类)制定补充规定,详见我校本科招生网招生政策栏目。

  问题五:学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有哪些政策和要求?

  刘芳:学校尊重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制订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专业制度,为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自身兴趣和专长再次选择专业提供机会。一是转专业申请零门槛。只要对其他专业有志趣,且能完成转入专业学业的本科生均可申请转专业(“按国家特殊招生形式录取且不允许转专业”等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中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几种情形除外)。二是转专业申请机会多。学生可于大一第二学期初、大二第一学期初、大二第二学期初申请转专业。各专业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接收学院确定并提前公布。艺术类专业学生只能申请在艺术类专业内申请转专业。

  问题六:北林学生近年毕业去向如何。

  刘芳:学校整体就业形势良好,有三大特点:

  一是深造率高。2020-2023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均在50%以上。

  二是深造质量高。国内升学的学生中超过90%被录取进入双一流高校;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约70%被录取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院校。

  三是就业去向多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际组织都有我们的毕业生,除了林草相关行业外,也有大量毕业生到IT、金融、建筑、教育等行业就业。

【纠错】 【责任编辑: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