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4 17:41:09
来源:新华网

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继旺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2024年高考招生政策、特色专业等相关情况。

  Q1: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中医药院校,学校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定位是怎样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中医药院校,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我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处于引领地位。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与养生经验。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决心,坚定了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信心。

  Q2: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样一所学校来说,要如何落实和践行这一根本任务,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样的帮助?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灵魂,人才培养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塑造,更是人格品行的锤炼。学校以“大思政”为统领,创建“三全”联动管理体系,全周期一体化推进“五育”并举的制度、平台、方案和课程建设,力争培养出来的每位北中医人不仅技能精湛,更怀揣家国情怀,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百姓、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栋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大学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北中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引领,坚持“四有”标准,制定专项方案,建立名师工作坊,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师培育项目,畅通“博士后-优秀青年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成长全链条,打造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潜心教书育人。

  同时,学校精心实施“中医+思政建设”专项工程,坚持立德树人为“本”、以文化人为“纲”,面向育人,将“大医精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营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围,持续推进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立根引航的红色文化,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实施“使君子”工程,每年推出10门以上示范课程、20门重点培育课程。打造引导青年教师“远志计划”,每年培训100余人。

  二是实施中医药文化内核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融合工程,融合“大医精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医+思政育人新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教育,形成了以赤诚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圣洁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相融合的“双色主题”德育品牌,入选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推出名师名医进思政课堂新模式,言传身教、榜样引领,提升立根铸魂效果。开设中医药学科与思政、美育、体育、劳育融合创新课程。

  三是实施中医药文化精髓展示沁润思政传播工程,利用好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体验馆等文化传播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服务社会,承担中医药文化传播社会责任。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体验馆已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精髓的主要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学校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在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和中医药文化知识。

  Q3: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特色工作?

  学校作为中医药高端人才的培育者,建校六十多年来,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经过一代代北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医药优势学科为龙头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了大师引领、中青年才俊为继、薪火相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始终与高等教育事业同向同行,始终站在历史与时代前沿,始终引领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

  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全程,持续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创建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探索“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早临床”“重经典”“跟名师”“强实践”“求创新”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确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型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宽广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是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Q4:学校在中医药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校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医体质辨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成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房山医院4家在京直属附属医院,同时探索支持附属医院在地方搭建高质量中医药区域服务平台。学校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高层次医疗团队,形成了以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代表的多层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Q5:北中医的治校理念是“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能否请您跟我们的广大有志于报考贵校的考生详细分享一下这个理念的由来和内涵?

  学校始终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者为中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

  怀岐黄之志,葆赤子初心,北中医学子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英勇救人的事迹前一阵子也火爆出圈,频繁被广大网友点赞,越来越多的北中医学子在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这些鲜活的青年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北中医学子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诚的信念始终牢记,这也是我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医术精、品德高、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的人才培养理念。

 Q6:学校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努力建设成为中医药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对外合作的探索者。目前我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在对外教育与合作中,有许多案例可圈可点:20世纪90年代,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等院校中颁发中医专业学位的教育项目;本世纪初,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3+2“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本科教育专业;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硕士学位项目。

  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在海外建立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为一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向世界展示和推广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校建设的“10秒”中医药体验馆,国内外受众达1亿人次。中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学校将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