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华网高考情报局|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采用“3+1+X”年本硕博贯通动态学制 全员全历程导师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5 11:08:01
来源:新华网

2024新华网高考情报局|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采用“3+1+X”年本硕博贯通动态学制 全员全历程导师制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党委书记冯慧华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和未来精工技术学院2024年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等相关情况。

  Q1:请您介绍一下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围绕“智能无人+”领域的拔尖人才培养有哪些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

  未来精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高地,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亲自担任。学院当年成立当年招生,是国内成立最早、招生最早的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办学理念及创新性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一流培养理念牵引系统性建设实践。学院以“三新三全三柔、两贯通、四融合”理念为牵引,就前瞻性培养方向、一体化育人模式、先进教学范式、科学鉴才机制、研教融合途径、国际视野培养等进行系统设计,汇聚全校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改革实践。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育人理念铸入学院基因,使得学院在建院伊始便实现了高起点发展。

  二是以一流培养要素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围绕“智能无人+”领域,学院构建了模块化的本博贯通课程体系,双一流及顶尖学科专业支撑课程建设,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衔课程讲授。建立由以近20位院士为核心的学术导师体系,打造10余个由院士挂帅的科教融合育人团队,人人拥有院士导师,实现科研学术能力的精准培养。

  将学校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国家级教学中心纳入协同体系,实现课内外互动、赛教创融合,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度发展。设立赴国/境外研学专项,并组织包括现场观摩航展、航天发射,参观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方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拓学生高水平科技视野。

  三是以超常培养机制赋能人才非线性发展。学院实施“3+1+4”八年本博贯通培养机制,本科阶段可选修研究生课程,第四年为本博贯通期,学生可选择提前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与科研,学生最短八年即可获得博士学位;学院大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如针对数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分别实施“1+3N”“1+N2”和“PBL”教学改革;学院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利用“延河一号”跨学科综合设计,实现对毕业设计的替代。

  Q2:徐特立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

  徐特立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荣誉学院之一,学院采用书院制育人模式,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分为徐特立英才、特色英才、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协和医班等七类培养类型。近年来,学院本科生深造率90%以上,其中约98%的学生升学于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国际一流高校,相关数据位列国内荣誉学院前列。

  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特色可归纳如下:

  一是强化数理力学基础。学院构建了适应学生未来学术发展需求的基础学科课程模块,强调数理课程类型完备度、基础课程内容深度与高阶性、配强最优质师资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支撑学生未来学术道路行稳致远。

  二是推动理论应用融合。推行“四年数理知识不断线、数理基础课程融应用”,通过加强基础课程中相关理论的工程背景讲授、以及专业核心课的基础理论教学再深化,实现低年级提升学生基础课学习兴趣、高年级持续赋能高深学术研究能力形成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建设了一批领军人才牵头的学科贯通课,推动一流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水平教学能力。

  三是研教协同学科交叉。学院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及名师为主体的学术导师队伍,实施项目驱动的全员全历程导师制,将学术导师指导下的学术能力发展培养植入培养方案;体系性实施基础学科竞赛的全覆盖和综合性科创活动的有组织推进,在学科交叉实践中历练综合能力;设立高端交叉课建设专项,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在领域学科前沿技术和跨学科复杂问题解决方法。

 四是通识教育以美育人。学院持续汇聚校内外资源,利用书院/学院一体化优势,推动第一、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打造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群与活动集,如专项设置写作类、油画艺术类课程,并结合书院“汲识启航”系列讲座,丰富学生人文美育素质与能力教育、实现全人培养。

 Q3: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是怎么样的?如何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教师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特区,学院能够吸引全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学院任课教师、学术导师、双创导师等,经认定,会赋予其学院荣誉教师称号,并具有专业学院/荣誉学院双重属性。

  学院目前拥有院士导师18位、入库学术导师700余位、任课教师524位。可以说,北京理工大学几乎全部国家级人才、教学名师及其他一流师资都在参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改革或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对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强支撑。

  在汇一流师资方面,学校层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如教师岗位职责及职称晋升条件、年终工作量核算办法等,还对教学奖项在荣誉学院单独设立了申报通道。

  学院层面,我们实施特立荣誉主讲教师和特立荣誉学术导师计划,以荣誉感和身份认同吸引优秀教师;学院改革基层教学组织构成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数理类、计算机类和机械类基础课程团队,并从机制上打通国家级人才、优秀青年才俊并行开设高水平专业课的绿色通道。

  Q4:在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与成果?

  科技领军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知识体系、宽广的学术视野、优异的思辨与创新能力、出众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杰出领导力。除在第一课堂,即培养方案内的课程中强化对上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外,学院还通过以下途径支撑学生成长成才:一是借助书院-学院一体化优势,打造特立书院的精神内核、定义徐特立学院英才气质内涵,在学院全体学生中树立“永争一流”的卓越意识。二是设立“领导力虚拟教研室”“青年国际化协会”等内设机构与组织,加强对团队意识、领导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有组织”培养。

  十年来,徐特立学院拔尖创新和双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继续深造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会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的特立学子已在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里成长为业务骨干,取得良好工作成绩。

  Q5:学校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及成果?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系统设计了“通基专融合、多梯级进阶、跨场域协同”的实践创新与学术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科引导性实践、学术研究专项、综合实践环节、硕博课题阶段的“四进”式双创培养,全面拓宽其学术视野,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北京的科技、产业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涉及多类型单位或基地的“六个一”高端实践计划,拓展学生科技视野、强化对标实际产业界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条件保障,学院以人才培养例会机制,推动同学校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院的协同育人,并在国家级教学中心设立了“未来学院实践创新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柔性实践课程“菜单”。

  Q6: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在学生国际化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未来双领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学院设计了本科生分阶段国际交流目标与特征,即低年级开拓视野、中年级体验课程、高年级精钻学术、硕博阶段联合研究,并通过制度支持、平台保障、活动载体,推动学院本科生国际交流量、质获得非线性增长。

  2023年,学院实施“331”国际化工作专项计划,设立“特立国际化工作委员会”和“特立国际化工作室”,推动国际化项目拓展和学生国际交流服务工作。2023年学院国际化工作成效显著,共实地派出学生117人次。今年,仅寒假期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数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派出人数,学院国际化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Q7:请您介绍一下徐特立学院“3+1+X”动态学制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效果。

  徐特立英才班采用“3+1+X”年本硕博贯通动态学制,“3”是指本科前三年的学习,“1”是指大四的本研贯通阶段,“X”则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动态学制。

  徐特立英才班的学生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第一学年结束,学生任选学校工科、理科、管理类专业方向学习。我们打造了覆盖全部优势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由国内外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授课,并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

  通过考核评价且有志继续在我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第四年可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需要说明的是,徐特立学院的保研不设上限,所有满足基本要求的学生均可获得保研资格。

  Q8:对于两个学院在未来育人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有哪些规划与展望?

  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引领力的荣誉教育试验区,是学院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支撑学院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速率发展的“132”行动计划: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与能力建设”为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以“汇一流师资”“育精品课程”“探教学范式”为三类核心工作;在相关职能部处和兄弟学院的支持下、强化“机制建设”和“资源保障”两类支撑条件。

  分别经过10年和3年发展建设,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并具有较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特区。相信在我们的进一步努力下,学院的明天会更美好,也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学子在这里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热情欢迎各位考生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也成为他们中同样优秀的一员!

【纠错】 【责任编辑: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