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女孩“人间清醒”支招黄亦玫,该跟孩子讨论爱情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5 10:16:27
来源:扬子晚报

5岁女孩“人间清醒”支招黄亦玫,该跟孩子讨论爱情吗?

字体:

  最近,随着热播剧《玫瑰的故事》热度居高不下,美丽又张扬又自我的黄亦玫,一女四男的爱情故事霸屏社交媒体。“她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行业热衷创作的类型,女主对于感情的抉择、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观众中不断掀起热议。记者注意到,热门短视频中,5岁小女孩跟妈妈讨论女主黄亦玫的故事,要把李白的诗改一改送给她,“早知如此负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惊叹“人间清醒”之余,也引发一个问题,跟孩子探讨情感话题,什么时候合适?记者就这个问题对话心理专家。

影视给女性成长带来怎样的启发?

  从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说起,光芒四射的女主角拥有顶级美貌,几乎所有遇到她的男人都会瞬间爱上她。在玫瑰的哥哥黄振华眼中,她从小到大因美貌受到优待也受到骚扰,楼下永远有人守着送花唱歌点蜡烛,电话更是从早响到晚,烦死人。电视剧也对小说进行了一些符合当下语境的调整,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学就读于中央美院,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但从职场戏是否偏离生活,到女主爱情是否契合普通女性共有的成长探索,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在剧中,加入职场线的黄亦玫,不仅漂亮还有头脑,家世好学历佳,美貌和智慧都是她行走世间的利器。每段感情都让人津津乐道,关于结局、人设、情感走向,又让广大网友开始了真情实感的讨论。庄国栋(彭冠英 饰)是初恋,精英贵公子,两人干柴烈火却也最不冷静,最容易大动干戈;方协文(林更新 饰)是第一任丈夫,初见时温暖诚恳,但终究抵挡不住生活的柴米油盐;灵魂伴侣傅家明(霍建华 饰),精神上能够高度共鸣,却因病早逝。最后是年下男何西(林一 饰),在玫瑰四十岁重拾自我时,给她热烈而自由的陪伴。

  在网友们最初的设想中,大女主黄亦玫,怎么会为情所困呢?不论黄亦玫最初对待感情多么清醒,但庄国栋让黄亦玫患得患失、情绪崩溃且失控;与“凤凰男”方协文的感情线更是看得观众无名火起,男方贫穷、自卑、控制欲强,方协文的妈妈也被刻画为刻板印象中的“恶婆婆”。《玫瑰的故事》中充斥着不少 “独立女性金句”,但黄亦玫的行为多少和她嘴上的漂亮话有些背道而驰。既要保持书中她那几段感情纠缠,又要她做独立清醒大女主,这也导致黄亦玫的人设割裂。当然,另一种自圆其说的说法是,在爱情中沉溺半生,到最后惊觉,学会爱自己,内心才能收获真正的力量和安全感,这体现了一种女性的成长。但也不得不承认,刘亦菲和美女赛道有着超高的适配度。观众被裹挟其中,刘亦菲的美貌让一切似乎变得合理,但这对于普通女性有怎样的启发呢,这个问题也着实让观众费思量。

  别人家的“小才女”惊艳网友

  这样一部大人都理不清的情感剧在5岁小朋友看来,并不复杂。在和妈妈的讨论中,她一边感叹这个姐姐太漂亮了,也一边认知黄亦玫之所以总是被爱情伤害,原因在于过于“爱情至上”,“别人拿她当调味,她把别人当主食”。当妈妈表示那些哥哥都很帅,小姑娘笑笑说,“都是皮囊”。妈妈也惊呼,“是你说的哦”。她还要把李白《秋风词》中诗句稍改一改,送给黄亦玫姐姐,“早知如此负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视频标签为“幼儿园中班女士的清醒发言,玫瑰应该为自己盛放”,也被网友惊叹奉为“博学笃行的人间清醒的精灵”。

  别人家的“小才女”不断在朋友圈刷屏,其实许多网友都曾刷到过“Angel小猪咪”的视频,视频里的5岁小女孩谈诗论道,令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众多以往视频中,聪慧的小朋友常常一脸认真地金句迭出。比如看了电影《孤注一掷》,她说之所以会被好朋友骗,是奔着相信钱去的,他们是自己骗自己。“李白一直活在梦里,而王维从不做梦。”“你看容若眼中的月是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而同样的一轮月,落入太白眼中则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在这期讨论《玫瑰的故事》的视频中,妈妈还和女儿探讨了如何与朋友相处。小朋友的发言也引发众多网友点赞。“在日月出现之前,烟花可以不唯一呀”“朋友多点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优秀”“人不会为你而变,却会因你而不同,但不管别人怎么变,你只管变强。”对于这样的孩子,有人惊叹妈妈教得太好,没有一定积淀的家长带不出这样的孩子。也有人唏嘘,知道的知识这么多,小小年纪就对复杂的情感问题有这样一份超出年龄的认知,长大以后老师怎么教?

  家长何时开始与孩子讨论情感话题?

  跟5岁孩子讨论这样的情感话题,多少引起了家长的忐忑,所以,到底什么时候探讨合适,要不要把自己的情感观念早早对孩子进行“早教”,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呢?采访中,心理专家也对记者表示,不要盲目推崇。一定程度上的“催熟”也要注意,孩子的人生体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将获得知识内化为核心认知。

  采访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对记者表示,梳理孩子的成长阶段来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从小到大,慢慢从通过他自身的人际关系互动形成。具体来看,当孩子处在学龄前阶段,父母就可能会引导孩子去结交很多朋友,孩子通过了解他人,汲取能量,互相模仿学习,朋友之间互相陪伴和支持,从而帮助自身人格进行成长。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需求就会慢慢从朋友发展为一种依恋或者爱慕,会逐渐产生爱情观、价值观。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会有一些恋爱的懵懂阶段,就需要孩子对正确恋爱观的形成进行引导。所以,有时候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受点小伤害未必是坏事,通过挫折和创伤,其了解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面,学会如何去与他人友好相处。搞清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边界感在哪里、如何对人际关系有一个科学鉴定等问题掌握,可以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容易受伤害,避免不懂得保护自己,过分讨好、过分依赖他人等等,但对孩子来说,自身的体验和经验是比家长直接传递给其来得更重要。

  “家长传达的价值观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关键时刻孩子需要被科学地引导,助力其成长,但当下一些原生家庭中亲密关系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对家长来说,重要的是有一颗学习的心,尊重孩子的成长”,张燕表示,其实孩子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逐步去调整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当其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自然会明白。

  陪伴孩子“摸爬滚打”体验生活

  至于视频中的“小才女”,张燕说,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孩子,就像我们说的“小大人”,有些小朋友天生可能思想上早熟,懂得很多东西,也有可能有的小朋友是比较木讷。采访中,心理专家也指出,像《玫瑰的故事》,小孩子不一定能看懂,也可能会对此更加好奇,刺激他接触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于价值观体系还并不完整的孩子来说,过早推进这样的话题并不提倡。孩子在对世界的认知中慢慢形成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可以进行一定的情感普及,但要是跟孩子当下环境和成长相适应的情感。像亲情的探讨,就可以放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但恋爱这样的情感问题,需要往后放一放。

  张燕也提醒,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认知有可能是表面的,不代表其内心真正认可。其在说话时,是没有情感投入的。其通过学习、看他人表达,可以获知这样的道理,但不是通过生活体验得来。

  换句话说,只是在认知层面得到这样的道理,其长大后并不一定能真的做到。因为人的情感需求,是一种内在动力,我们的生活需要体验认知的过程。只有通过体验之后,才会真正内化为内心的核心认知。能够支撑的信念,一定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所以我们在羡慕和点赞小才女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认知达到了,还是会有成长和变化的。”

  理性来看,得到超出年龄段的认知,会不会产生消极影响?心理专家也提醒,不要刻意“揠苗助长”,强行定义价值观。孩子应该经历的挫折和困难,应该让他去摸爬滚打,而家长负责陪伴和鼓励。能够陪伴孩子的家长是有智慧的,看见孩子的成长,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怀疑不取笑,用更多的信任,祝福孩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