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20日电(记者尹思源)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里,有一幢已有百年历史的教学楼,门前的日晷记录时光流转,见证岁月更迭。推开厚重的木门,一抹“红色”分外亮眼。
这是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打造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2023年5月正式建成以来,这里作为“大思政课”的创新载体,让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我们希望结合外国语学校的自身优势,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在比较中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说。
郑海呐介绍,作为一所外国语大学,学生接触其他国家的机会比较多,如何用好思政课堂,在他们心中扎牢爱国之根,是“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设立的重要初衷。“要在中外比较中讲好中国制度自信的故事,让思政课有‘理’又有‘据’。”
这里既是知识的“生产中心”,又是知识的“转化中心”。教师们精心筛选100个实景化的中外制度比较案例构成“食材库”,利用数字技术等可视化手段对案例数据进行再加工,理论知识由此转化成为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的“美味佳肴”。
在这处思政课的“实验室”里,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搜集案例、分析整理素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研究结论。青年教师叶光宇介绍,思政课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生动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更加鲜活,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
学生在录制中外制度比较案例作业。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中外制度比较案例作业,其中优秀的案例还将成为下一届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素材。“想要做出优秀的案例作业,就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叶光宇说。
保加利亚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单昶玮说,这种教学方式让知识更加直观,特别是与自身的海外交流学习经历相结合,学生们能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思政课上许多问题的答案。
“我在国外学习时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异同点,时常让我想起在思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验室里的沉浸式体验和实地感受相结合,让我对‘四个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单昶玮说。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天津)”的实践教学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依托“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这一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先后组织联盟校2100多名大中小学生到实验室开展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提供了体验式、沉浸式平台。如今,天津外国语大学已经组成了30人的志愿讲解员队伍,其中有15名是从各个学院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的留言墙。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日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王佳鑫就是志愿讲解员之一,负责给来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大中小学生讲授案例故事。“每次讲解都是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不但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反馈中收获成就感,更在准备过程中学会了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这些现实问题。”她说。
曾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学习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邢志辉说,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这里自己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高中的思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在他看来,和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的操作性更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目前实验室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工作,未来这里将借助数字网络平台、虚拟仿真和元宇宙等创新技术,进一步打破教室、校区、城乡等空间限制,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进一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谈及未来,郑海呐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