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就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话题专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李奕表示,北京市教委调整改革思路,把学生的实际获得放到改革的正中央,并围绕这一点采取系列改革措施,同时关注这些措施给孩子所带来的变化。
关注学生实际获得
回顾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整体改革,我有一个突出的体会,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学生的实际获得放到改革的正中央。此次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主要关注学生在教育资源、教育服务方面能否有更多的实际获得。
五年来,北京市教委在基础教育领域采取了学区制措施,如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这是管理导向方面的改革。当然,以往也在抓管理导向,但其目的是为了均衡。此次改革是要让北京学区内的学生有更多的实际获得。教育供给从以学校为单位变成以学区、集团、联盟为单位。纵向来看,变成了9年到12年一贯的连续供给,其间不再折腾学生来回分化、考试,报各种班,上不同类型的学校。这次改革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关注孩子的实际获得。这是国家当前推进治国理念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
城乡教育均衡更加注重优化资源环境
在新的均衡发展平台,教育投入要从以前关注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转移到对师资水平和师资环境的优化上来。五年来,北京专门出台了乡村教师提升计划。这个计划聚焦于老师的保障水平和资源环境调整,包括涨工资、为乡村教师和薄弱地区学校老师提供到城区或名校学习的机会,这个教师培训计划已经运行了两年,有十几万人次的老师参加。
比如以前我们可能给学校配备钢琴、篮球架等硬件资源,现在更关注是不是有专业的篮球老师给辅导等“软件”资源的配备。在向农村教育的投入中,现在更倾向于投入到教师素质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精细化资源的构建上。
基础教育阶段生源不能阶层化
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未来的人才需要你更包容。只有接触社会各个层面,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更多的理解,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基础教育阶段不能把生源阶层化,学生不仅仅要认识本班的同学,还要跨年龄段、跨地区认识更多同学。我认为不能过早地将某个中小学生进行社会阶层划分,这样的话,会将学生固定在其同伴同学都是一类型的家庭结构,这样的教育看似高大上,效率很高,但其实,这样的学生将来融入到社会,其适应能力是不够的。
回顾北京这五年的教育改革,家长应看到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力图给孩子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环境到底是什么?不是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单一,而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丰富。
如果学生只了解东部地区、大城市,不与农村孩子、打工子弟孩子交流,这样的学生,在走上社会时并不能融入社会。学生必须有更包容的心态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给予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远比计算方法、知识的积累重要。
教育集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
以前的教育体系是以单一学校作为供给单元。学生到了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学校和学校之间、地域之间、文化之间有差异,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自然就有差异。在新的改革背景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不光注重均衡需求。
如何看待北京100多个教育集团?我认为他们是在丰富教育供给。集团与学校的本质区别在于,集团所供给范围更大。作为人力资源,老师也有一个供给问题。之前一所学校供给的是本学校的老师。现在,在学区和集团中,教师的课程是打通的,可以跨校兼课。通过线上、线下,教师可以提供跨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东城和西城的有些集团和学校,已经实现了教师跨校兼课。教师所带来的效益就是教师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整体的调整。学区内、集团内的学生能见到更多的老师,而不再仅仅是本校的老师。
为什么要鼓励就近入学?
为什么要就近入学?从民生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大城市中来回奔波,以防影响学生的睡眠和健康。从教育角度来看,是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受教育的连续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个性、爱好特长,最好能与初中联动。
以前人才培养是分“六三三”几段,小学的校长最关心的是,学生能不能升到所谓的好初中,社会上出现了占坑班。初中的校长关心的是将学生送到好高中,于是,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了全部课程,最后半年拼命复习,为了中考。
现在,六年级到初中的老师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到底适合做什么?哪些爱好特长得到保护?学生的基础特长,不仅要开足开全,还要保质保量,以此来保证学生的爱好、特长、课程能够衔接,这是源于学生内心对课程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学生真的喜欢某个课程,高中可以选修,大学可以选考,最后还可以考上这个专业。我们希望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把他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
-
“大国粮仓”如何科技储粮
2017-10-22 09:36:21
-
比尔•盖茨:中国减贫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2017-10-22 09:36:21
-
经济增长模式进入消费驱动型“新时期”
2017-10-22 09:36:21
-
我国古代有哪些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时尚"运动?
2017-10-22 09:36:21
-
“车多必堵”向来难解,但这里有条治堵微创新
2017-10-22 09: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