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2/ 09 09:45:39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出台 本科职业教育迈出实质步伐

字体:

  专业设置把握好三个关键

  孙诚

  有效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关键在于厘清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产业发展诉求、把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契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政策设计要点。

  一、厘清产业发展诉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制造业等诸多领域建立了配套齐全、链条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造就了“世界工厂”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表现出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传统产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转岗压力较大等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产业人才配置的重要依托,理应承担起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任务,这也成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

  二、把握职教发展趋势。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契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主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来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对从业者技能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术越来越艰深。职业教育理应跟紧时代步伐,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层次,尽可能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内容,而这种客观要求必然需要发展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纵观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中后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发现,以本科层次为核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推动和引领了产业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契合政策设计要点。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在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找准专业定位,即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打造应用型核心专业,找准专业定位,突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的弊端,充分进行专业整合,设置覆盖面宽且广的专业,不盲目攀比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其次要服务经济发展,即专业布点应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确需长学制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其次要严格规范要求,根据专业设置的具体规则、操作路径等刚性要求有序推进、规范管理。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须具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师队伍,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合作企业、经费、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夯实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

  米靖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系统、全面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是引导和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前提,可谓关键中的关键。近日,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建立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制度。

  专业设置是体现现代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指标。《办法》充分把握现代职教发展规律,立足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新时代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确立原则、形成制度、指明方向。

  一是突出类型教育特点。现代职教体系中的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类型属性,其专业设置体现类型教育的规律性特点,应当面向技术技能人才链条的高端层次,适应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办法》强调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类型属性和特点,确定其培养定位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切实从教育制度的专业管理方面构建起我国中职和高职之后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积累体系和机制。这 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应产教融合需求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使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一锤定音,切实将现代职业教育链、技术技能人才链与产业全链条紧密衔接。

  二是形成三级管理机制。现代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有效模式体现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协同、各司其职、合力落实。《办法》明确构建起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三级管理机制,即由教育部负责专业设置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并发布专业目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高校则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设置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对接新职业的相关专业。国家引导、区域统筹、高校自主的模式确保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形成国家有标准、省级可优化、高校能发力的有效机制。

  三是产教融合贯穿全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本质特征和根本路径。《办法》强调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此,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设置指导建议等信息。高校则聚焦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并且必须由校企共同完成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办法》从根本上确保了产教融合贯穿于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是动态落实评价监测。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良好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势在必行。《办法》确定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并且通过阶段性评价和周期性评估监测扶优裁弱,实现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和专业结构持续完善,使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在国家制度层面得以确立。

  当前,各地在准确理解《办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落实是夯实专业设置和建设质量,切实推动本科职业教育创新高效发展的关键。

  一要产教同步谋划、校企聚焦融合。要建立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与发布机制,构建常态化校企共研、共建、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形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评价标准研发以及实施评测的常态机制。

  二要夯实五业联动、强化五方合力。区域职教专业设置和建设水平取决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的效果,并受制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五方合力”的强弱。区域推进《办法》落地,迫切需要通过共建应用技术转化中心、产品工艺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育基地等,全力打造技术技能积累研发联合体,全面支撑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同时要成立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化解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制度性难题。

  三要优化衔接机制、形成类型体系。各地要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融互通和衔接转换,实现书证融通;同步深化应用型学位制度建设,形成中、高、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在建成一批高水平职教本科院校的同时,积极支持普通本科高校探索职教本科专业建设,强化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的渗透和融通;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教融合性,切实向“应用”转型,为本科职教专业搭建向上延伸的通路。

四要提升基础能力、打造一流师资。要聚焦教师学术性和职业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普通类和职教类师范院校优势,强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用,会同知名企业,实施本科职教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绩效管理水平。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01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