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10 09:28:17
来源:新华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字体: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 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就该中心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高校知识产权运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校科技创新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并就AI、5G、大数据等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巨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访谈专题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罗方述介绍,多年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和服务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他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高校专利授权量、有效量持续提升,保护创新创造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高校共获授权专利30.37万件,比上年增长39.5%。截至2020年底,国内大专院校持有有效专利84.73万件,比上一年增长36.2%。

  二是高校成果转化效率增长较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统计,2019年,高校以转让、许可及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1.14万项,同比增长41.3%;合同金额71.9亿元,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让日趋活跃,高价值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设立企业的案例不断涌现。

  三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据统计,2020年,60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共提供专利查新等检索服务5381项,面向校内外开展知识产权素养教育和培训946场,面向校内外开展专利分析评议、专利挖掘和布局、专利导航等服务499次,有效增强了高校知识产权的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四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日益强化,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据统计,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筹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领导小组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以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此外,高校维权援助公益服务模式初步建立。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194所高校参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培训、宣传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各省积极吸纳高校力量参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覆盖率达84.4%,维权援助的社会共治力量日渐充实。

  他表示,尽管高校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专利数量存在泡沫、质量亟待提升、实施转化亟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深度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罗方述介绍,作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在推动高校知识产权运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包括举办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创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基金,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区域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蓝火博士生工作团”入驻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两届全国科交会和地方专场签约100.2亿元,高校与地方企业签约金额121.14亿元,“蓝火博士生工作团”规模达720余人,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欢迎。

  同时,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中心还专门成立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基金,采取的是“企业出题高校作答”的方式,组织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技术协同创新,基金成立两年多来,规模已达四亿,效果日渐凸显。

  同时,罗方述也表示,在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仍然不足,高校技术转移队伍比较薄弱,激励技术转移队伍的措施和政策尚且不足等。

  在谈到“双一流”高校建设时,罗方述表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近日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给出了明确的评价信号。在科技评价方面,以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突出原始创新与重大突破,不唯数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和贡献,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1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