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24 09:05:14
来源:光明日报

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组图]

字体:

  江西鹰潭市高新区,技术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调试。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新华社发

  我国已成为世界科研论文发表量第一大国,持有专利数也高居全球第二。但很多时候,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卖出石头的价钱,拿着研究成果仍迈不开前行的脚步。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外。

  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寻下家,企业亟需的技术求而不得,矛盾直指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是个老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看来,如果影响成果转化的条件有100个,那么这100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具备,就可能导致转化失败。毕竟,“基础研究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也不是成果的‘句号’”。

  1、改革考核机制 唤醒产业化积极性

  ——以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症结在哪里?

  “很重要的一点,是高校、科研院所动力不足。”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告诉记者,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国家政策的变化,一些地方、部门制定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在他看来,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体系改革尚不彻底,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社会服务的现象”在高校中还很普遍,同时,重论文轻转化的倾向也没有明显变化。这导致了科研人员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

  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常被提及。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认为,现在需要打通的远远不止“最后一公里”,因为很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以后,需要经过中试、风险投资、搭建平台等多个环节,最后才能变成产品进入市场。

  “我国每年有几万项科技成果面世,从验收过程看,这些成果几乎都是成功的,但是转化率非常低。”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青山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成果评价脱离了中试标准,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以发文章、职级晋升等为目的,研究成果单纯验证一些原理,不具备应用价值,根本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李青山建议:“项目立项之初,就应将成果中试的要求明确列入评价标准,对重大创新采取‘双盲’立项——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单方面提交科技部门,并设定完成标准;科技部门评选已申报的科研项目时,按照相关性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并将企业要求作为评审项目的重要依据。”

  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表示,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鼓励企业积极消化、吸收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完善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应用体系。

  此外,必须真正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体系和环境氛围,“让科学家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建议,“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要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把评价重点从成果数量转到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上来”。

  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展出的“特种泡沫铝金属材料及其关键产品”。新华社发

  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团队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来改良珍珠蚌的品质。图为研究人员从三角帆蚌“申浙3号”中取出珍珠。新华社发

  在位于河北保定国家高新区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查看蔬菜长势。新华社发

  2、科学家潜心研究、科技经纪人推动转化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20年,西湖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有望在痛风、癌症和多种罕见病治疗上一显身手。目前,该技术已完成近亿元人民币融资,进入临床试验。

  在制药行业,一款新药的研发动辄需要“10年10个亿”的投入。而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作为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项目,迈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时,距离西湖大学获批成立只有2年3个月的时间。

  “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成果转化办公室人员全程参与,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人王廷亮说,实验室外,一条“辅助赛道”在成果问世之初就已铺就。

  为帮助科研成果顺利落地,西湖大学组建了成果转化小组。组建商业化团队、寻找职业经理人、分析成果应用场景、接洽各方投资人……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为项目转化保驾护航。

  在王廷亮看来,转化小组在科研项目商业化中能发挥独特优势:“一般而言,学校总能比商业公司更早一步发现成果的商业价值、更精准地为成果确定市场定位。在转化过程中,学校能够提供科学家信赖的技术保密方式,又能较好弥补科研和商业两个领域之间的信息断裂。”

  但是,并非所有研究院所的脚步都跟得上西湖大学。由于缺少专业中介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科技成果转化常因信息不对称而付诸东流,“眼皮底下的宝贝遍寻不着,硬是到国外花了一笔冤枉钱”。对于这种情况,上海徐汇策源健康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中心主任于晓菁表示:“关键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她认为,科研机构应将待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按领域细分,让技术转移人员深入了解对应领域,成为“半个专家”,进入科学家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技术转移人员充分运用自己在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有望把基础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助理侯莹是一位科技经纪人。在她看来,科技经纪人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成果持有人“选赛道”。“事实上,只要换个‘赛道’,稍加拓展,不少研究成果就可以进入市场了。但现实中,供需双方总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填补这个差距,就需要科技经纪人发挥作用,和科学家们相互配合,一起唱好为创新创造价值的大戏。”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4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