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24 09:05:14
来源:光明日报

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组图]

字体:

  3、从“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

  ——紧跟需求才能“适销对路”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有一个特点——所需时间可能很长。

  今年上半年,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带领团队促成了“在脊椎动物中作为遗传操作和分析工具的PiggyBac”专利的第4次普通许可,许可给杭州一家生物技术企业。

  2019年至2020年,这件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已普通许可给两家上海企业和一家南京企业,用于基因突变小鼠培育和新药研发。

  “这项成果2005年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仲实说,“当时的转化要素和市场条件都不成熟,申请专利后14年里,一直没有转化,直到2019年才许可给企业实施。”他认为,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到转化环境成熟、市场需求明确时,往往会迎来原创技术的产业突破。

  由于基础研究往往离产业应用有较大距离,因此很多风投机构和企业不敢投、不愿投。除此之外,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鲜成钢看来,科研人员不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一味“闭门造车”,也是关键原因。

  “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只能算得上实验室原型,离可以形成技术或产品的工程原型还有相当大距离。再从工程原型到可以工业化应用的技术,又有很长的路要走。”鲜成钢表示。

  好在,从“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一些科研院所已开始转变思路。

  “如何评价一个研究所的贡献大小?其实就是看它到底创造了多少被市场接受的、有价值的技术,而企业是否愿意出资是判断市场需求的重要标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

  炼钢酸洗废水处理是钢铁行业的“卡脖子”难题。法尔胜泓昇集团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后,定下目标: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目标废酸回收率90%以上。经过攻关,他们制定了以扩散渗析或树脂吸附去除酸中重金属离子的技术方案,但企业认为,这个方案“用得上”却“用不起”,处理成本过高。这就让科研人员找到了接下来的研发目标。

  “‘揭榜挂帅’,榜从哪来?一般来讲就是两大类,一是国家战略需求,二是市场需求。”刘庆说,产业技术创新不是无指向地盲目探索,前提是要挖掘出市场真正的需求。

  伺服电机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关节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采用全国产器件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的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技术产业化”,首先要有技术。该所专家张东宁介绍,他们团队开发的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特别适合在夜间采用储能电池工作的飞行器跨昼夜使用,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行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把专利变成产业,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应,在研发过程中就要动态调整。”张东宁说。(记者 崔兴毅)(项目团队:记者 崔兴毅、杨飒、刘梦、晋浩天、陈鹏)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4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