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风貌。正逢第40个教师节,新华网联合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推出北京优秀教师实践案例,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们的从教经历和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自2001年登上讲台以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科技研究院院长刘莉一直致力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3年。对她而言,2022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刘莉带领团队为冬季国家队进行比赛服的科技攻关。
助力冬奥 攻坚克难打造国家队“战衣”
体育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除了依靠运动员自身的体能和竞技能力,运动员的装备同样重要。2019年,刘莉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
面对中国国家队冬季项目比赛服存在的问题,刘莉凝聚国内纺织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力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科研单位和制造企业,组建了一支综合科研梯队,带领团队放弃节假日,吃住在实验室,走遍全国10个国家运动基地,对冬季项目国家集训队运动员进行三维测体,建立《冬季项目中国运动员人体数据库》,有效提高运动员训练比赛服装的合体性。
冬奥期间,“教学相长、研学共进”成为刘莉团队的常态。团队成员包括42名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他们与刘莉共同扛起巨大压力,见证了一件件比赛服的诞生。
科技加持 “快护暖美”提升服装“战斗力”
刘莉和团队在研发中总结出冬季运动项目服装的四大关键技术,即“快护暖美”。
何为“快”?针对中国运动员的生理特征、运动表现以及湍流控制理论,刘莉团队在风洞实验室中进行了超过1000小时的测试,研制出新型竞速类比赛服,尽最大可能减小阻力,助力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运动员提高速度。
何为“护”?刘莉团队采用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提升护具灵活度和身体贴合度,有效抑制护具低温失效。团队研发制备了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防冲撞护具、高山滑雪护背、以及高山滑雪防抽打护具,被中国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队、中国高山滑雪队应用于训练参赛。
何为“暖”?刘莉团队研发高效主动保暖装备,即“堡垒”综合保暖系统,通过设计应用智能主动加热技术与超高规格混合被动保暖材料,开启后能够保持热中性时长达8小时,为全体冬季国家运动队队员提供温暖防护。
何为“美”?刘莉团队构建起冬季运动技巧类服装的结构、图案、色彩设计与评分系统的数字化评估模型,研究视觉表现对评分的影响。其中,针对花样滑冰项目运动员比赛服,刘莉团队结合主题需要、音乐舞蹈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技法定制,提升运动员在竞赛中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国家形象。
致力科普 身体力行传播北京冬奥精神
除了专注于科研工作,刘莉还致力于科普工作,积极传播北京冬奥精神。2022年5月,她当选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参与众多科技服务成果展示活动和报道。团队研发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报道,在《焦点访谈》、《开讲啦》等节目中进行专题展示,并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年中关村论坛、2021和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1和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专题展览等多个国家级和北京市展览中亮相。
冬奥期间,刘莉作为团队代表出席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团队作为北京冬奥组委重点推荐集体,参与录制了冬奥宣传曲《一起向未来》的MV。
0.01秒,就可能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为了这0.01秒,刘莉带着她的团队在中国“智”造的道路上深耕细作。在北京服装学院任教23年来,刘莉一直坚持“让学生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研究做在工程中”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她深知,实现中国“智”造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共同的目标。北京冬奥的成就,只是她和团队迈向中国“智”造的第一步,科研之路无止境,他们将继续引领穿在身上的科技,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文/王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