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风貌。正逢第40个教师节,新华网联合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推出北京优秀教师实践案例,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们的从教经历和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亲手带学生操作仪器,直接趴在雨天的地面上调试,带着学生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实验现场……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魏飞的一言一行,滋润着学生们的内心。“做老师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责,是怎么想办法让年轻的学子入门,想办法点燃他对社会、对专业的热情,启发他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谈到教育家精神,魏飞这样说。
言传身教 传道受业解生惑
在学生眼中,魏飞是一位让人如沐春风的“暖男”。每次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除非出差,魏飞都会与学生们一起踏青、赏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畅谈科研与人生。
“我和魏老师第一次见面,是推荐保送研究生之前,他非常亲切,直接就和我讨论一些学术上的想法……他的思想以现在观点来看仍然非常奇妙。”回想起第一次见面,魏飞的学生彭翃杰仍记忆犹新。
魏飞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与活跃的思维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经常能从与魏飞亲切的聊天中获取极大的养分。张如范常常感慨于魏老师渊博的知识,“既有学术前沿,又有化学、物理、力学、电学甚至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跨度之大让我一时难以适应,往往要私下搜索学习,时间久了,我发现,仅仅通过和魏老师聊天就能学到不少知识。”
作为一位热情的教育者和富有创见的学者,魏飞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对知识深度的追求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激情,他总是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激励学生追求卓越。
勇攀高峰 刷新纪录
纳米科技的广袤天地中,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总能刷新我们的认知边界。在“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这一课题中,超长碳纳米管的研制难度在实验室中是公认的,许多研究者对其望而却步。然而,魏飞却怀揣梦想,自研究起始就对团队提了一个特别高的目标——制备出一米甚至一公里的超长碳纳米管。要知道,在2009年之前,全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也仅有四厘米长。尽管最终一米的目标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团队于2013年成功突破了半米大关,制备出长达半米的单根碳纳米管,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辛勤耕耘 精确“看见”微观世界
十年前,魏飞团队选择了一条关于“看见”的研究之路:在分子筛中利用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非冷冻条件下,探索以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实空间中观察可以发生反应的分子运动状态。经过团队日复一日地钻研与实验,在多孔材料领域耕耘数十年的魏飞和团队终于观测到了孔道中的“别有洞天”——分子筛失活后堵在分子筛孔道中的烃池。
后来,魏飞团队透过电镜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分子筛孔道里,小分子的一个个原子、苯环的正六边形结构竟然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这一“看见”不仅提供了一种直观、灵敏的手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多孔材料中的主客体范德华相互作用,更推动了电子显微镜学在单分子成像上的进一步应用。“看见”的研究成果,为多孔材料在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环保洁净技术、生命体特征等课题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魏飞团队的研究成果——利用单分子成像技术探测到分子筛孔道内范德华相互作用,刊登于《Nature》杂志,并入选清华大学2021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团队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以“电子显微镜对分子筛限域单分子的原子级成像”为题,再次登上《Nature》杂志。
用更精密确切的手段和方法观察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这种对于物质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基本方式。”魏飞说。(文/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