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中解决临床问题 在传承中书写育人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29 11:19:45
来源:新华网

在科研中解决临床问题 在传承中书写育人故事

字体:

  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风貌。正逢第40个教师节,新华网联合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推出北京优秀教师实践案例,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分享北京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们的从教经历和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谈及教育家精神,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王玉记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验积累,更需要终身学习、实践反思和自我完善。作为一名教师,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激扬奋进的精气神,以勤勉奉献为“强国有我”写下生动注脚,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勤于治学 不懈求索

  励志,是王玉记留给学生们的印象之一。幼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他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秉持着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朴素心愿,王玉记进入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并在学习中逐渐领略到药学的价值和魅力,从此在药学领域深耕不辍。

  在王玉记眼中,科研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科研数据做得好,不一定意味着这个研究就有意义,一定要看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将科研方向聚焦于临床,旨在解决手术中、用药过程等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以身作则 创新育人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作为高校教师,王玉记以身作则,既传授知识、也传递信仰,给学生以无穷力量。

  面对“00后”学生,王玉记敏锐地捕捉到他们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熟悉网络技术等特点,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行鼓励式互动讨论,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他还倡导学院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如编制新形态教材,让学生通过扫描书本上的二维码,在移动终端上掌握更多延伸的、立体化的、具象的、动态的信息,既保证知识的专业和权威,也迎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启动虚拟仿真项目。作为课程负责人,王玉记结合项目主讲“实验安全课程”,课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逼真的实验和实训场景,让学生在线上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磨砺意志 放眼全球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反复失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力。”王玉记认为,药学实验,就是一个从反复失败中寻找细微奇迹的过程。他鼓励学生们,要在反复失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首医阶平班的学生而言,二年级便进入实验室,无疑是一大挑战,实验伊始便遇到很多波折。但王玉记始终陪伴在旁,耐心解答、引导思考,帮助同学们重拾信心,带他们通过继续查找文献、改变条件,在尝试了五十多次后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条件。

  王玉记还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学习研究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博士生小贾一直有交流学习的梦想,曾多次申请未果。王玉记得知情况,积极帮助小贾争取到合适的机会。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在广袤的世界中汲取能量,为日后研发出更多适用于国内临床需求的新药和特效药奠定基础,助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真正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夏静)

躬耕教坛与沙海 至诚报国的“沙漠园丁”

 潜心育人传薪火 做教育家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以科教为灯 为学生点亮人生出彩的光

  “师者之师” 笃行致远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为冬奥健儿披上国产“战衣”

  与“林”相遇 不负“芍”华

 胸怀抱负做学问 科研育人润无痕

  创新“多师协同”教学模式 引导师生在教师探索实践中成长

  乐教爱生 搭建向善至美的心灵桥梁

  三尺讲台三寸笔 数载风雨一生心

  耄耋尤应壮志在 薪火相传照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岳祥芝】